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04-19 生效日期: 2006-04-19
发布部门: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大政发[2006]39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大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和职能分工,按照《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大委办发(2006)7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2006年4月19日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纲要》主要阐明了2006-2010年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双重机遇,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国际化、信息化、科教强市和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实施了北三市开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大连”、构筑“一个中心,四个基地”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开发长兴岛等重大战略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大连的发展步伐。对外开放登上新台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先后荣获“全球环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并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至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3%;按照常住人口、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5年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072亿元,年均增长11.9%;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3亿元,年均增长17.3%。
  至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已由2000年的9.5:46.5:44调整为8.6:46.2:45.2;同期,全市城乡从事三次产业的人员构成也由2000年的28:30:42变化为22:31:47。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也进一步增强,5年工业投资达上千亿元,完成了石化、重工、机车、造船、机床、轴承、精细化工等一批老企业改造和技术改造项目,引进了发动机、精品钢材、电子信息、软件等一批重要项目,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四个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1.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软件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递增2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5%。农业产业化加快,产业化链条带动了全市2/3的农户,2005年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的82.7%。物流、银行、保险、期货、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全市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200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实现期货合约成交量1.98亿手、成交额4.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同类指标的61%和35%。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至一对外开放登上新台阶。预计,5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总额441亿美元,年均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106亿美元,年均增长17.7%;实施了区港联动,开放先导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增强,跨国并购迈出新步伐。
  至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截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7万户,从业人员185万人,实现增加值1218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6%左右。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通过机构改革全市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2%,削减了78.8%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了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性改革和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投融资、流通、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至一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实施了北三市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累计投入各项开发资金38.6亿元,建设了2603个项目。完成了一批交通、电力、引水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形成了沿沈大、丹大高速路、永青路等交通干线的产业带和环黄渤海临港临海工业区,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快车道,三市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量5年累计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43%和1.2倍。
  至一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预计,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7亿元,年均增长32.8%。“大大连”建设,“西拓北进”、“两城三星”全面拉开城市发展空间,完成了城市快轨、热电、污水处理、道桥和引英入连一、二期供水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了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火车站改扩建、周水子国际机场改扩建二期、烟大铁路轮渡主体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高等级公路225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了2174公里,占规划的82%;庄河电厂、土羊高速公路进展顺利。2005年,海港货物吞吐量1.71亿吨,公路旅客运送量10045万人次,空港旅客吞吐量540.7万人次,比2000年分别增长76.2%、14.6%和96.5%。在全国“畅通工程”评比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
  至一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是市本级财政投资社会事业建设最多的时期。初步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框架,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城区中小学马路操场问题。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5%提高到43%,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2倍。启动了《大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2005-2007年)》,全面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急救分中心(分站)和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完善了人才、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初步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民政事业取得新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低保救助体系,社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文体广电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市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至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199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903元,分别是2000年的1.7倍和1.6倍。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到2005年,全市城乡就业人员由2000年的275.8万人增加到337万人;5年城镇累计安置就业人员67.6万人,其中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占84%;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九五”期末的4%降至3.4%。完善了覆盖全市城镇各种经济成分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9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16平方米,建立起不同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供应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5年投资环保建设150亿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五”的发展使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五”的工作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坚持把大连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以提高开放层次、产业强市、优化布局、大项目牵动,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力提升大连在区域开放中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活力和不竭动力,努力提高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四是坚持实施北三市开发、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建设“大大连”,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和城区建设较快发展。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一是科技、人才、资源等要素与环境已经和正在形成新的瓶颈制约,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十分紧迫。二是大连对外开放的功能、层次以及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水平,还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三是产业结构仍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就业、提高竞争力的时代要求。四是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至一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布局了烟大铁路轮渡、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边境铁路、红沿河核电站、庄河电厂、 L NG(液化天然气)上岸、原油战略储备库以及港口、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建设,将有力地提升大连与域外沟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面提升大连城市功能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至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将为大连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更多地吸引域外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更广泛地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更多的商机,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至一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营造益于创新和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
  至一消费需求的拓展升级,将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创造广阔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投资拉动为主逐步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的良性发展轨道。
  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十一五”期间,既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又要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面临更大的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二是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能否实现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解决好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实质性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改革是面临的新挑战。三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大连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国际市场和汇率的变化,将形成更加严峻的挑战。四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加大。“十一五”期间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人口基数增大、流动加快、老龄化加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分配差距拉大等,都将成为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展望“十一五”时期,将是一个全面改革、全面开放、全面创新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拼搏,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难题、战胜各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双重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筑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换增长模式、全面建设和谐大连,努力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等方面跻身于全国先进城市之列。到2010年,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主体框架;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较大幅度地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富民强市。
  (四)“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至一经济发展目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经济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到2010年,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左右,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3年翻一番。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左右;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5%左右。
  至一城市功能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7%,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发展,银行、期货、保险、信息、物流、商贸和中介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口岸货物运输总量5.3亿吨,其中海港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0万TEU(标准箱),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邮轮港;空港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陆路运输快速发展。
  至一创新能力目标。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和乘数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左右,力争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全市教育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至一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出发,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整治。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要稳定在3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不低于80%。万元GDP综合能耗和水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中水回用率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90%,农村乡镇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到30%左右。加强沿海防护林、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
  至一和谐社会目标。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35万人之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6.81‰和0.6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救助,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和扶贫帮困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重大疾病控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设施配置,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到21平方米左右,城市集中供热率85%,城市气化率100%。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增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救助机制。
  专栏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规划目标
  专栏3 规划指标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全市人民意愿的发展战略意图,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依据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职责的范围,将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适度实施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行为,努力争取实现的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
  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相关部门和下级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是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指标。

  二、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全面提升大连辐射服务带动功能
  (五)加快“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港区和与大型临港工业区相配套的专业码头和深水港区,形成以大孤山半岛和大窑湾、鲇鱼湾、大连湾构成的“一岛三湾”港口群为核心、以长兴岛港区和庄河港区为两翼、以沿海区县港口为补充的港口群,使大连港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中转港及邮轮港,(详见下图)。加快核心港区建设,推进集装箱、石油及液体化学品、粮食、矿石等专用深水码头和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大连港老港区搬迁改造力度,以建设邮轮港为目标,全面提升老港区的客运主功能,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完善疏港高速公路主框架,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建设内陆干港,延伸环渤海内支线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大连与周边港口的分工协作,延伸口岸服务功能,整合资源,优化扩大集装箱集散能力,增加国际集装箱干线和航班,推进内陆干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项目运作,拓展市场,扩大服务,健全立体化、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营造更加便捷安全、服务功能强的现代化物流网络,把开放前沿和腹地紧密连接起来,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六)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进一步强化辐射作用。加强大通关工程建设,深化口岸查验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优化业务流程,建设电子口岸,开展“一网一站”和全天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收费标准,使大连口岸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构建与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促进完善船代、货代等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航运交易市场的作用,使之成为结算中心和信息、展示中心。依法清理影响港航业发展的港区各种障碍物,保持安全畅通的港区环境。扩大区港联动范围,探索开发模式和运营方式,完善港区物流功能和国际贸易功能,延伸保税功能;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保税港区,逐步建设面向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重要自由港区。
  专栏4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
  ◆铁路。完成烟大铁路轮渡工程,金窑线新增第二线并对全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建设哈大客运专线大连段、东北东部边境铁路大连段(含庄岫铁路)、大连枢纽集装箱中心站、金州至大连湾港区铁路和大连湾分区车场、大窑湾港区北岸铁路、长兴岛铁路等。
  ◆港口。建成大窑湾集装箱三期工程、长兴岛公共港区、汽车专运泊位、矿石转水泊位;继续建设新港港区油品及液体化工品转运中心、大连湾、北良、庄河、旅顺、松木岛、三十里堡、登沙河等港区;建设大窑湾北防波堤、大连湾、大窑湾、长兴岛等航道和防波堤;建设大窑湾北岸集装箱泊位、大型原油泊位、 L NG(液化天然气)泊位、长兴岛港区配套工业园区货主码头或专用码头等。
  ◆机场。加快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保障千万人次扩能建设和大连新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建设国际机场物流园。
  ◆城市交通。建设大连至旅顺的快速轨道交通及区际间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改造振连路、旅顺北路、旅顺中路、朱棋路、张前路、红凌路等城市公共交通道路等。
  ◆现代服务业。建设大孤山半岛原油及液体化学品、粮食和矿石等国内最大的仓储集散区。重点建设完善大连港、北良港粮食四散化设施、良运集团公司散粮运输设施等。建设市本级地方粮食储备库。加快建设大连锦程国际物流集团网上物流平台等项目;建设大窑湾港区集装箱物流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大连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加快商贸、旅游、中介等服务设施的布局调整和建设。
  (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依托“两港”、“两路”,加快建设一批石油及石油制品、粮食、汽车、矿石、机电、农副产品等辐射面广、流量大的优势货品及集装箱物流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拓展物流网络,搭建高效物流平台,服务东北、服务全国、服务东北亚。发展银行、保险、期货、证券、信托等金融业,集聚中外金融机构,加快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使其成为大连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点,促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城乡商业布局,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发展特色商业,组织新型业态进农村,建设大型专业市场。打造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有利契机,积极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既要发展人文历史、自然生态、节庆会展、知识娱乐等传统旅游,更要开发文明时尚、休闲度假、康复理疗、产业校园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和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培育名牌展会。积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联合举办大型专业展会、高层次会议和大型经贸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使大连成为沟通内外著名的贸易、旅游、文化城市。
  把大连主城区和新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全面调整城区的功能和经济结构,促进“进三”产业置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都市型产业,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优化整合,突出功能特色。中山区,要全面推进从中山广场至海之韵广场具有港航特色的金融、商贸、旅游、涉外商务等服务业相配套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邮轮经济核心区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区之一。沙河口区,要积极推进星海湾至西安路商贸、金融、旅游、会展业的发展。西岗区,要着力推进滨海路旅游,新开路、中山路、长春路沿线以及火车站北文化、行政、体育、商贸中心建设,开发建设香炉礁物流基地。
  大力发展城区生活服务业。合理布局餐饮、娱乐、修理、家政、装修等服务业,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吸收更多的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合理减免税费,落实就业鼓励政策,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形成竞争有序、服务周到、十分便利的群众生活服务网络,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八)加快南三区向城区转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甘井子区,是主城区“西拓北进”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与主城区相适应的高新技术、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产业。加大生态环境的修复整治力度,完成北部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建成西郊森林公园,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旅顺口区,是主城区“西拓”的延伸区。要按照“现代产业、历史名城、旅游胜地”的定位,保护好旅顺特有的历史文脉、城市景观、滨海风光和森林植被。集中开发建设旅顺开发区、双岛湾、高新园区和大学城。区内的农业要加快向工厂化、设施化的都市型农业、循环农业转型。金州区,是城市“北进”的重点地区,也是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调整经济与人口布局,推进功能区开发,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电子为主体的临海临港工业,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城市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拓展的主要承接地。开发建设好金州湾。尽快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主动与新城区发展并轨,形成有机整体。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继续推进“四个基地”建设和六个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大气力培育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生态化发展。
  石化产业。重点支持炼油、乙烯、合成材料、海洋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油品的储备、中转和现货、期货贸易。石油炼制能力实现3000万吨,建设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纤原料项目,在车船及建筑、医用、农用、生物质等精细化学品及特种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产业群,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化一体的重要石化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大投入加快改造,推进合资合作,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技术能级高、经济附加值高、对全国产业发展贡献大的基础机械、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重型装备、发动机、机车、石化通用装备等行业和优势产品。着力支持和促进在机床数控系统、大型成套设备系统设计与研发、船舶主要部件的配套、以及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成套、配套能力,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重组联合,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船舶制造业。加快造船扩能升级建设,提高船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新建30万吨级船坞。开辟新的造船基地,引进新的造船厂家。发展船舶配套园区,走总装集约化、配套规模化道路,大幅度提高本地的配套能力,支持游艇、渔轮等修造船业发展。到2010年,力争年造船总装能力达6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中远船务成为全国最大的修船基地。把大连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
  电子信息及软件业。继续搞好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继续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较高层次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国际 IT龙头企业来连投资,全力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发展,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发,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争取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努力提高软件出口能力和软件服务水平。以集成电路项目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使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力度,带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专栏5  新型工业基地建设重点
  ◆石化产业。继续推进中石油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炼油扩能改造项目,重点建设大化集团易地搬迁改造、双岛湾石化、逸盛大化50万吨对苯二甲酸(QTA)、福佳大化45万吨对二甲苯( P X)、齐化6万吨聚碳酸脂( P C)等一批项目。
  ◆现代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机车车辆、机床、石化通用设备、大型制冷设备、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关键及基础零件制造。重点支持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制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中国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公司研制核电设备和石化装备,大连机床集团研制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
   ◆船舶制造业。加快推进中船大连船舶重工大型船坞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支持中远大连造船项目、船用曲轴项目的布局争取工作,新建3个30万吨级船坞,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 V L CC)、集装箱船、海上钻采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 F PSO)、大型滚装船、化学品船等高端产品。支持船用柴油机、船用推进器等产品扩能建设,促进配套加工、物流企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豪华大型游船研发制造。
  ◆服装工业。做大做优大杨、思凡、桑扶兰等重点企业,鼓励企业发展品牌服装,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精品钢材工业。依托大连金牛、浦金钢板、金华特钢等重点企业发展不锈钢及轴承钢线材、合金弹簧钢小型材、优质钢深加工、板材深加工、汽车用气阀门钢系列等资源消耗低、经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品。
  ◆建材业。依托实德集团、路明集团、海德利、水泥集团、天瑞水泥公司等企业加强新型建材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鼓励发展稀土材料、建筑型材、氟涂料、粉煤灰砖、功能玻璃深加工等优势产品。
  ◆家具制造业。以华丰家具为龙头,打造木业家具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外销为主的实木家具和板材,支持木材节约代用和家具配套产品如小五金等发展。
  ◆环保节能产业。重点发展污水、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及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制。
   (十)以集群化、专业化、生态化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开发建设“一城一岛十区”(详见下图),突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园区主体功能,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环境良好的发展格局。“一城”即以开发区和金州区为主的大连新城区,将建设成为大连工业特别是开放型工业的主体。“一岛”即长兴岛,将建设成为综合性深水港口及大型临港产业区。“十区”,即旅顺经济开发区、双岛湾石化工业区、营城子工业园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海湾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瓦房店工业区、皮杨陆岛经济区、花园口工业区,将发展成为临港临海沿路的新兴工业区,成为大连工业增量的集中成长区和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坚持“统一规划,集约用地,重点推进”的原则,合理有序地配置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引导和支持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地引导重点开发地区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发育成长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重点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由事后整治转向事前管理,做好“失地”、“失海”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专栏6  专业化、生态化产业园区
  ◆旅顺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精密电子、精细化工、食品医药、出口加工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双岛湾石化工业区。以大型炼油、乙烯生产为龙头,有效整合石化资源,拓展精深加工领域,重点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营城子工业园区。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发展以制造加工、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重点扶持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并重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和市区大中型企业搬迁改造项目。
  ◆登沙河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等产业,成为大连市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承接地。
  ◆海湾工业区。重点引进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和服装等项目,构筑高新技术产业。
  ◆松木岛化工区。以无机、海洋、精细和农用化工为主体,化工环保、化工制造、化工生产服务业为辅助的化学工业基地。
  ◆瓦房店工业区。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加工、电子电器、食品加工、包装及建材业。
  ◆皮杨陆岛经济区。以海产品养殖、海珍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服装加工和小型机械制造,兼有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集中区。
  ◆花园口工业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和大连城市大中型企业搬迁改造项目。
  (十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协同攻关的原则,加大对科技研发和科技企业孵化的支持、投入力度。建设电子信息和软件、新材料、资源能源、海洋与生物工程4个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实施中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发、光电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清洁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磁悬浮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海珍品增养殖与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10大科技专项;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融资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和产品,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加快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新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和市场导向的原则,积极营造宜于品牌发展的市场、政策和法制环境,促进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的迅速发展,进而形成具有众多品牌和竞争力的制造业研发、生产体系。要突出大连产业产品的特色,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品牌建设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向、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机械、食品、服装、家具、环保、包装等行业知名产品的发展,推进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发展。重点培育冰山、瓦轴、机床、重工起重、机车、造船、叉车、大柴、大显、路明、大杨、华丰、珍奥、实德、韩伟、华农、獐子岛渔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有较强研发能力、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企业。建设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园区、软件产业园、长兴岛、金石滩、旅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品牌,继续做优做强大连城市品牌。力争到2010年,我市中国名牌产品将由8个增至20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由8个增至16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由137个增至200个,市级名牌产品由139个增至240个。通过发展品牌经济,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十三)实施沿海沿路优先开发,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适时科学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强化区域主体功能作用,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要素流向,加快沿海沿路优先开发,使大连经济重心和人口分布由中心城区沿“ V”型黄渤海两岸和纵向交通干线向北延伸,逐步形成“以点为主,轴向扩展,网络带动,整体优化”的空间开发格局。
  继续实施北三市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北三市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瓦房店市,要发展成为以轴承、铸造、水泥建材、基础应用化工、机械装备为特色的工业重镇和农畜禽深加工基地,及滨海温泉旅游胜地。普兰店市,要发展成为以服装、输变电设备、食品、饮料等产品为特色的新工业区和温泉度假区,陆岛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庄河市,要发展成为以家具、机械、轮胎、精细化工、水产品深加工等综合性工业为特色的生态型新兴工业、港口、旅游城市。切实做好大连市重要水源地的保护。
  进一步加快对行政、财税、户籍、土地等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人口集聚地、重点工业区和非农产业集聚区向重点镇和小城市升级转型,形成以集约化经济为特色、大中小相协调、各具特色、全面发展的城市群。努力提高城镇管理建设水平,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内生持续发展动力,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十四)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坚持科技兴海、依法用海、依法管海、合理开发、科学保护的原则,调整海洋产业布局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高新技术为手段,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海洋化工等国家战略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船舶制造、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工程及医药开发、海洋气象观测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使大连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综合开发基地。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黄渤海两岸“ V”型临海临港产业带和以外长山群岛为主体、近海海域构成的海洋经济区的科学开发建设,把长海县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的先导区、示范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较好的黄海岸线的开发建设,早日形成规模效益;围绕国家和地方布局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渤海岸线的开发。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推进以“3 S”(阳光、沙滩、海洋)为核心的陆海互动的海洋旅游大发展。大力培育海洋服务业。
   (十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实施财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及公益性文化等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分配的均等化,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率,努力支持和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到2010年,北三市及长海县要全部跻身于全国百强县之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宜于城市化推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切实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检验的标准,注重实效、扎实推进、全面落实,让全体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城乡共同富裕繁荣。
  继续深化农村和市县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坚持城市对县域、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业创新机制和科技支农机制。继续鼓励社会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开发、新型农民培训以及新成果推广应用。优先为农民提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需要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信、饮水安全、清洁燃料等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立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失地”、“失海”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农民在出行、上学、看病、养老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困难,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优良原种保种基地,加速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建成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高附加值优势农产品专业生产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完成《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加快改革耕作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法律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预警系统,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及产品安全管理,创建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品牌。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突发重大灾情、疫情的应急机制。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县基层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的作用,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搞好农资商品供应和农业科技服务,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平抑市场价格,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支持民间服务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发展,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切实为农民做好产销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实现增产增收。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流通的顺畅。引导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财税、工商、信贷、通关等政策引导,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订单农业”,加快向“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好县域经济的产业园区,提升工业化水平。切实增加财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7  农业建设重点(含城镇建设)
  ◆新农村建设。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合理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条件的重点城镇的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城市化建设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相适应,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进中小城市发展。
  ◆农业项目。培育一批适合于本地特色的海洋水产品、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品种,大力发展养殖业。支持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精深加工和蛋粉、果业、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渔业项目。搞好10大水产养殖优势品种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做强公海大洋性渔业,规划建设5个大型人工渔场;加快对9个重点渔港的改造建设;着力推进6个“百万工程”;加强5大渔业支撑体系建设。
  ◆林业建设。全方位实施山、河、路、屯绿化。建设和完善海岸基干林带;对主要水源地和流域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基础设施、护林队伍建设。
  ◆水利及农村供水工程。重点建设大伙房引水(大连段)等引水工程及1600处农村饮水工程,扩建松树水库和卧龙水库;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实施重点河流河道治理和主要缺水乡镇、工业园区引水工程,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气象工程。规划建设北方海域海洋气象业务系统、气象天文科技园,完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五、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转变增长方式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机制,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创新和合作机制,有效地调动可利用的各种科技资源和各类人才,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和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创办研发机构或创新型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大连转化中心。强化政府在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完善激励机制,切实从规划、组织、投资与管理上实现创新。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中介服务作用,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要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坚持以我为主推进集成创新,积极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推进原始创新。要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由主要依赖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和服务业合力带动转变;要素投入由主要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带动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至一产品至一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至一产品至一废弃物至一再生资源至一产品”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技术,重点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努力提高投入产出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专栏8  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软件及集成电路。继续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在不断扩大软件外包规模的同时,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大型关键应用软件、集成系统、中间件、电子信息制造产品的嵌入式核心软件等产品。努力争取集成电路前端制造产业落户大连。
   ◆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建设光通信、光显示等产品及光电子材料产业化示范项目,重点推进高亮度 L ED照明产业链的形成。
  ◆生物医药。大力提高新药创制能力,重点支持创新药物产业化。鼓励医药中间体产业发展。
  ◆新材料及生物质工程。重点在膜材料、信息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建设若干精细化工新型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的产业化项目。鼓励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质工程产品的产业化。
  ◆清洁能源。建设清洁能源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清洁替代燃料、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交通工具、氢能系统、分布式电源和油气资源等的研究,推动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
  ◆磁悬浮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应用“永磁补偿悬浮技术”,加快研发制约磁悬浮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建设磁悬浮列车试验线。
  ◆海珍品增养殖与精深加工。建设海珍品良种繁育技术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开展对优质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新品种引进选育、高效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开发与推广,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大连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和一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发与应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快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政务,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社会化。
  ◆动漫游产业。推进动漫游产业及中国青少年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学苑广场至河口湾的动漫游走廊,早日形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动漫产业基地。
  (十七)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大力培养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支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以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基础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我市人才总量由121.3万人增加到160万人。党政人才保持3.6万人,管理人才由27万人增加到3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由38.4万人增加到45万人,技能人才由24.1万人增加到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由11.6万人增加到20万人,个体工商户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由16.6万人增加到29.4万人。
  继续深化党政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结合的干部交流新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吸引更多的各类创新人才来连创业工作的同时,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技术型企业,发挥在连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能优势,抓紧培养一大批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强化岗位培训。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各类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改善技能人才的待遇,下大气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宜于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以及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鼓励科技人才支援北三市、基层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十八)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实现由大众型向普及型的转变;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广泛开展0-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到2010年,全市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左右,新增劳动力预期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和推进城乡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切实发挥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中的主力作用,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制度。加快推进旅顺大学园区等高校新校区建设。继续支持市属大学和在连部省属大学发展,建设与我市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重点学科,鼓励高校在我市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继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加强资源科学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九)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遵循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服务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原则,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和整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从严从紧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依法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加大墙体材料革新,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和人口分布,将全市域初步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探索实施差异性区域政策、绩效考核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优化开发地区,如大连主城区和新城区的建成区是大连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区。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实行更加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确保城市土地节约高效地集约利用,实现国土空间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加强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合理地把城市工业退出的土地转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工业和大型居住区以及必要的市政设施、美化市区、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态建设用地,完善城市功能分区,突出各区的主体功能。
 专栏9  主体功能区内涵
  ◆优化开发地区。指地区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该地区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
  ◆重点开发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地区。该地区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好,并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地区。该地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地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该区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进行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重点开发地区,如“一城一岛十区”将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大连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加大投入,组织和引导资金、产业等生产要素向该地区集中,重点加快该区域水、电、路、气、热、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在集约利用土地和强度开发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群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政策、规划、土地、财税、环保等调控手段和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健康快速的发展壮大。
  限制开发地区,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流域及水源保护区、重要的湿地、地下水水质恶化的西部丘陵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渤海沿岸和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脆弱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平稳有序地向重点开发区和城镇迁移;政府的财力性投资重点应向生态整治和环保建设倾斜,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禁止开发地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各项开发活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针对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发展要求,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建立差异性的动态监管调控体系和考核制度,确保空间开发秩序的有效监控,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专栏10  禁止开发区域
  ◆各级自然保护区。共11个,海、陆总面积944626.7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930997.7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20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13409公顷。
  ◆各级风景名胜区。共3个,海、陆总面积386650公顷(陆域面积31095公顷)。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海陆面积28650公顷(陆域15895公顷);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海陆面积358000公顷(陆域15200公顷)。
  ◆各级森林公园。共14个,面积50144.7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面积35193.3公顷;省级森林公园6个,面积14951.4公顷。
  ◆水资源保护区。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1处,面积17049公顷。
  ◆地质公园。共2处,均为国家级;园区海陆总面积45500公顷。
  (二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水务市场,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持久开展全民节水活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加强对电力、石化、化工等高耗水工业和建筑业、商用、民用等耗水大的领域的供水调控,严格计划管理。鼓励企业和经营单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水耗,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继续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开展海水置换城市生活用水的示范工程;新建的高耗水项目一般要建设海水淡化装置,实行淡水供应总量控制,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全面推进集雨工程,加快推进地下水库建设,防治海水入侵地质灾害,改善地下水水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倡导一水多用。加大输水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工程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强城市供排水和中水管网建设,改造老化漏损管网,减少漏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饮用水水质,加强供水的安全保障。加强水源地涵养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涵养保护水源。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增加、调节地下水供给。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特别要加强对深层地下水开采的监管力度。
  (二十一)依法用海,保护海洋资源。不断提高全民依法用海的国土意识,加强对海域、岸线、滩涂等资源的保护,加大海域执法监督力度,以海洋功能区划引导和规范用海活动,提高海域使用效率,完善海洋功能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合理、集约开发深水岸线,切实保护滩涂湿地、盐田、岛屿等不可再生资源,非临港产业原则上不得占用岸线资源和圈占海域;统筹协调好港口建设与工业、旅游、居住、水产、盐业等方面用海关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长海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通过陆岛合作等多种形式将工业项目迁至岛外陆域。
  (二十二)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鼓励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抓好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积极推广。重点推进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食品等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行业的技术进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企业。推行清洁安全生产和创建“零排放”企业,建设资源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以重点大企业为试点,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和生产。加快淘汰高耗能、排污重的老旧汽车、机车、船舶等交通运输机具,发展应用高效节能的运输机具和替代燃料。根据功能区的变动和人的出行方向,调整路网布局,科学组织交通,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模式和规模,形成低耗、高效、便捷、安全的运输体系。新建筑物和住宅新区,应严格实行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的设计标准,开展低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既有的建筑,也要加大节能、节水的改造力度。积极推广照明节能技术和循环节水技术与用具,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风力、太阳能、垃圾发电设施,推广建筑节能和海水热泵的冷、热技术及农村沼气项目等,扩大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规模;继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规模。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物资,建设资源处理中心和回收、加工、再利用系统。实施“谁污染、谁付费”,鼓励和促进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二十三)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林业、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题,全方位实施海防林带、生态河治理、荒山造林补植、生态文明村建设、绿色通道、林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科技支撑的“林业八大工程”建设,营造和完善海岸基干林带570公里,构筑覆盖整个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大型的西郊森林公园和大连湾森林公园,增强城市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实施山体海湾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全面整治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管理。搞好全市风景名胜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确定保护的重点及有效措施,健全法制、分清责任、落实主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监管,其核心区禁止进行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一切开发生产活动及工程建设,还生态于民。进一步完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污染物入海控制制度。开展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污染防治工程,取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石材、采矿企业,淘汰破坏山体景观环境的传统石灰石开采和水泥生产的落后工艺。加大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综合整治力度;关闭在甘井子区的31个矿山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甘井子区的工业污染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加快东北特钢、大化、大水泥等企业的整体搬迁,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烟尘区域综合工程,解决城市煤烟污染,加强对各类空气污染源的监管,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9%。新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卫生填埋等城乡固体废弃物、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新增绿化面积783万平方米,改善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专栏11 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建设重点
  ◆矿山生态修复。关闭甘井子区31个矿山企业,对旅顺口区、金州以南地区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甘井子区环境综合整治。
  ◆海洋生态保护。完成小平岛至金石滩沿海水产养殖业的清理整治。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渔业新技术,减少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严格控制填海、围坝等破坏自然岸线的工程。
  ◆烟尘综合治理。着力控制烟尘、工业粉尘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加大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力度。加快拆除燃煤锅炉,力争全面完成城市中心区的烟尘治理。
  ◆城市污水处理。新建污水处理厂15座,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2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生活垃圾处理。主城区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和餐饮垃圾处理厂,对毛茔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厂进行生态修复。在区市县新建6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33个区域性生活垃圾中转站,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建设乡镇污水与垃圾处理工程,到2010年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30%。积极鼓励和扶持规模化养殖厂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七、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升龙头带动作用
  (二十四)进一步建设好开放先导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突出开放型、现代化制造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的基本功能,加快向新城区转型。继续坚持发展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污染少、产业关联度大的开放型工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出口创汇能力和扩散效应。加快要素市场、人才市场及配套市场的建设,努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地区总部等机构入驻,增强要素、商流的聚集力。
  保税区,要充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等功能,区内适度发展保税临港加工业,加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互动,积极拓展保税功能。深化和扩大区港联动试点,推进内陆干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等项目运作,努力把保税政策覆盖到整个大孤山半岛、周边城市,并逐步向东北腹地延伸,密切与腹地的经济联系,为创建保税港,逐步实现向自由贸易先行区转型创造条件。
  高新园区,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示范和辐射源、人才集聚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技术,重点培育优势产业,积极提供多功能服务,实现由园区自身发展向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大力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和动漫游产业的开发建设,积极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动漫游等创智型产业发展。建设数控、集成电路、数字化医疗、移动通讯设备等产业基地,引进区域技术、研发总部,扩大高技术研发和高技术人才培训,为全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创新示范孵化,人才集中引进培训,带动全市高科技产业发展。“双 D港”要重点引进、培育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双 D技术”等产业项目入区,形成规模。
  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要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国际活动的主体功能。加强与国内外有特色的旅游地区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组织兴办特色旅游会展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服务水平,早日形成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的核心区。
   (二十五)开发长兴岛,形成开放新格局。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早日将长兴岛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和新兴的开放型临港产业区。搞好岛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到2010年,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组合港的框架,初步建成3个5-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适时建设大型散货泊位,形成1500万吨的吞吐能力。引进建设装备制造和能源、原材料加工等重点项目。形成新的开放区域,成为大连连接营口、鞍山的纽带,成为辽宁省打造“五点一线”(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带、辽西锦州湾、丹东临港产业基地、庄河花园口工业园)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载体,促进辽东半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十六)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形成新的出口产业群。扩大传统机电产品出口。加速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通过引进配套企业、强化自主研发,优化贸易市场结构。鼓励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一般贸易出口,促进中间产品本地化生产,重点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要充分利用我市的人才优势、产业基础、城市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发达国家的“服务外企”业务。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日韩、东盟、欧盟、美加等主体市场,广开渠道,大力开拓独联体、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以知名跨国企业和国内特别是东北地区大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项目;采取各种扶持措施,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十七)加快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融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大连城市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承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国际产业转移为重点,调整招商引资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吸引鼓励外商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涉外业务。制定完善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特许经营等地方配套法规,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加大热电、供排水、供气等公用事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实效。
  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励、培植和引导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海外市场的各类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城门”,不断拓展创业空间,赢得更大的发展。
  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内开放。大力引导东部沿海的民资企业北上,不断吸引东北的民资企业来连创业。要像对待外资企业一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使大连成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的首选地。

  八、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搭建发展新平台
  (二十八)集中财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保证城乡建设协调、有序。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城市供水、快轨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项目,大力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支撑大连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大连将有40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概算总投资6500多亿元。
  (二十九)搞好能源项目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到2010年,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重由13%降至5%,气体燃料和电力消费比重分别由0.6%和22%提高到23%和27%。加快电厂和热电厂建设(详见下图),到201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9万千瓦,年发电量312亿千瓦时;全面普及城市居民用气,煤气日供应能力达110万立方米左右,加大清洁燃气的使用和普及。加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改造供气管网,市区集中供热率达85%。加强电网建设,确保城乡发展和电力供应通畅。红沿河核电站、LNG上岸、原油储备库、庄河电厂的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一批城市热电厂的建成,将使大连由东北最大的电力负荷中心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工业也将逐步成为大连工业中极具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优势产业之一。
  专栏12 能源建设重点
  ◆电厂建设。重点建设庄河电厂和辽宁红沿河核电站。
  ◆电网建设。新建3个500kV送变电工程,新增变电容量250万 k VA,新建500kV 输电线路205公里;新建11个220kV送变电工程,新增变电容量294万 k VA,新建220kV线路327公里;扩建华昌等220kV变电所3座,新增变电容量48万k VA;新建大公街等66kV变电所50余座。
  ◆热电建设。计划扩建香海热电厂、盐岛热电厂、台山热电厂二期;新建开发区第二热电厂、甘井子热电厂、开发区第三热电厂和复州湾自备热电;改造市第三发电厂(油改气)、东海热电厂(煤改气);加快开展华能大连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以及长兴岛、旅顺、金州第二热电厂、登沙河等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工作。
   ◆液化天然气( L NG)项目及城市燃气建设。加快建成投产大连 L NG项目,相应开展城市煤气改造工程,保证城市燃气供应;推广建设分布式供暖供热系统和工业燃煤锅炉改造;开工建设煤气新厂二期工程,解决近年气源不足问题。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建设和利用。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在我市黄海、渤海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建设风电厂。“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风力发电200MW。积极支持和发展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作为燃料建设电厂,建成垃圾电站40MW。大力推广发展海水热泵技术和太阳能热水技术。
  ◆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推广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生物质气化、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项目以及高效预制组合架空炕和太阳能农舍等。
  (三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网络系统(详见下图)。重点建设大窑湾、大孤山、大连湾核心港区,加快长兴岛组合港建设,完成庄河港建设,提升长海至一皮口至一金石滩、太平湾等陆岛运输港区和旅游港区功能,完善码头、航道和集疏运网络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运输、通航能力。
  实施港铁一体化发展,加大开拓东北内陆运输市场,通过港铁公路联运联营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中国东部贯通南北跨海的公铁路大通道,使大连口岸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华北、华东及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开辟新的内陆干港和集装箱专业化铁路班列,大力发展欧亚大陆桥运输。提高口岸的集疏运能力。新建南关岭火车客运站,启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城市南部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经济干线网、区域连通网、农村公路网以及环滨海公路,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的密度、等级和标准,形成“四网一环”的公路网布局,大幅度提升大连口岸通向域内外的集疏运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建设以公路运输客货主枢纽为重点,以市县级客货站点为辅助,以乡镇级客运站为补充的公路运输枢纽体系,建成客流集散区和货物储运基地。实现客畅其行,货畅其流,进一步缩短中心城区通达市辖各乡镇的时空距离,形成“两小时经济圈”。
  重点建设周水子国际机场保障千万人次扩能工程、空港物流园区和空港信息网络平台,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近期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
  加快城市中心区内和区际间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市轨道换乘中心和城区地铁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努力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大客流公共运输格局。加快发展城市地下公共管廊和立体停车场,改变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营造便捷安全运输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专栏13   “四网一环”公路建设重点
  ◆四网:高速公路网、经济干线网、区域连通网、农村公路网。一环:环滨海公路。
  ◆高速公路网。重点建设大庄西段高速公路、土羊高速公路、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公路、大连湾疏港高速公路和长兴岛南疏港高速公路。
  ◆经济干线网。重点建设城八公路、盖亮公路、金七公路、兴唐公路和张庄公路。
  ◆区域连通网。重点建设马北公路、双西公路、复红公路、东桥公路、庄龙公路、庄黄公路、长兴岛环路和刘大公路。
  ◆农村公路网。加快实施乡村“通达、通畅”工程和县际出口路以及通乡、通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建设总里程3755公里,新增1200公里。其中,二级路1915公里,新增1353公里;三级路1840公里,新增224公里;四级路减少377公里。
  ◆环滨海公路。“十一五”期间建设134公里,其中一级路45公里,二级路89公里。重点建设瓦房店市与营口交界-仙浴湾-红沿河-石佛寺;金州区大李店-段家-茂龙山;普兰店市清水河-邹屯-赞子河;庄河市高丽城-花园口-银窝-张家咀。

  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十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机制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发展需要决定股权比例。要完成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的遗留问题和厂办大集体问题。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支持企业的重组、联合、合资、合作,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坚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信贷、培训、中介、营销等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发展。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划清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按照经济职能市场化、社会职能公益化的原则,确定公共部门的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公共部门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纳社会投资,改变单一的产权结构。
  (三十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工作着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责范围。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责,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高效政府”。探索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理顺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和物质保障渠道,确保社会服务和平安建设落实到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要基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放手发展民间投资主体,通过规划、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和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引导要素流向、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安全标准的监管,提高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培育和支持从事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农村经济类民间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
  (三十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收支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与公共政策相配套的财税体制,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人尽其才、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着力建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走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以公平为基本原则,以有利于提高经济主体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利于税源和税收可持续增长为目的,建立和完善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以结构合理和社会公平为导向,加快由政府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体系过渡,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改革财政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规范政府收入,整合政府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和审计监督,加大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民主监督。合理调整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对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调控能力和对稳定社会的保障能力。规范土地、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有偿使用收入和海域使用收入的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三十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内控机制。实施内引外联,整合我市金融资源,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全力推进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跨地区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争取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筹建总部设在大连的内资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鼓励保险业创新,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种。鼓励企业改制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金融综合监管,建设金融安全区。通过体制、机制、经营、监管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银行、保险、期货、证券、信托市场体系,积极开发金融产品,把大连建成服务辐射东北地区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全面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层架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诚信大连。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通过信用担保,分散化解银行信用风险。
  (三十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调节职能。在国家统一安排下,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加大扶贫帮困、送温暖力度。执行《公务员法》,建立规范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经营管理者收入的规范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大连
  (三十六)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建立稳定的政府就业投入机制和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常规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经济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和地区间劳务合作。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重点援助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基本解决有就业愿望的国企大龄下岗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就业的培训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廉租住房救助范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工伤保险体系。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使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提高保障程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建立养老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体系,完成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过渡,实现农村养老社会化。针对特殊社会群体,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适应利益多元化、人口流动加快等新特点,加强街道社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加强农村村屯民主管理建设。
  (三十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支持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规范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增加政府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
  完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城乡人口的宏观控制,通过提高人口质量等手段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标。建立人口信息预警预报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工程。优化人口布局和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切实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进一步依法有效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卫生事业。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完善医疗人才引进、培训机制,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精良、分工明确、反应灵敏、统一协调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并运行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急救体系、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指挥控制机制。解决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危房、缺房问题。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救治水平,完善政府财政补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医疗救治保健服务。
  文化广电事业。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剧院,巩固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队伍,创建100个特色文艺活动基地,全市70%的文化馆和80%的公共图书馆要进入国家二级馆的行列。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开发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政企分开、市场完备、具有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和加强企业、社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可移动文物、重大历史文化古迹、民族和民间文化。全面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转换率8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9.8%以上,有线电视联网全面覆盖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0万户,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覆盖质量,确保播出安全。建立大连气象天文科技园,为青少年提供科技教育普及基地。完善“数字档案馆”,建立向社会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提高对公众开放的服务水平。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体育中心,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民体质。切实把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各区市县均建设一个市民健身分中心,并辐射到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重点发展我市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建设优势项目的人才梯队,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专栏14    社会事业建设重点
  ◆教育。重点对市属普通高校进行扩建和维修,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重点学科实验室设备。加快旅顺大学城建设,吸引艺术类院校到大连建设校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建设大连市计算机职业中专新校舍,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水平。
  ◆卫生。建设大连市新传染病医院、大连市公共卫生大厦、市紧急救援中心,全面实施《大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2005-2007)》。
  ◆人口与计划生育。建立科学的人口监测和综合决策支持体系,建设大连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改扩建大连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中心。
  ◆文化。重点建设大连贝壳博物馆、大剧院、艺术馆等文化设施。
  ◆体育。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建设大连市体育中心、区级市民健身中心。
  ◆广播电视。实施大连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项目,到2007年全部完成市区有线电视整体转换任务。
   (三十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全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机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努力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对重大问题决策前的报告、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和公示听证等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降低行政公务成本。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立法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使全市人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健全权责明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十九)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工作,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的综合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实施公共安全三级监管防范体系管理,加快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和救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整合大窑湾港区消防设施,建设海上消防救援中心,提高海上救援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查禁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建平安大连。
  (四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军民共建“双拥”工作。继续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军事设施保护,加强对人民警察、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国防动员工作的领导,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综合保障能力的整体水平,建立国防动员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重视和加强边防、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双拥”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
  (四十一)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一五”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加强规划衔接、组织规划落实、建立评估报告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等方面,构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市县、先导区规划两级;按规划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类。总体规划(《纲要》),是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各类规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区域规划,是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政府相关部门,会同涉及区内的人民政府编制的以跨行政界线的特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这一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是该区域内行政区编制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根据不同时期的规划重点和重要程度,又分为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性专项规划。编制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经国家和省、市政府审批、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和需要市政府扶持或调控的重点产业,国家、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要求的其他领域。区市县和先导区发展规划,是以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这些区域的细化。
  (四十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一要明确实施主体。《纲要》是指导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一经批准,由大连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根据规划内容逐项落实,建立分工责任制;企业和社会公众都有义务响应规划。实施过程中,若遇到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受其他突发事件影响确需调整规划时,由大连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
  二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和配套措施。合理配置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和市场主体行为,把握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保障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完成,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要有效落实规划。市政府组织编制实施的11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及各领域分项规划和各区市县、先导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切实加强各地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以及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平衡,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重要资源开发、政府财力投资、政策手段等方面,在规划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建设上科学合理,正确反映国家和省、市的战略意图,构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四要组织重大项目建设。依据规划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和对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农业基础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安排好一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分享更多的发展改革成果。
  五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建立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制度,加大规划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向市委汇报,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扩大政务公开,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47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