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无锡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郑州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武汉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现将科技部和财政部《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2004年度申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4]252号)转发给你们。根据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按照专项本年度七个领域14个方面的支持重点方向,结合当前粮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的需要,重点围绕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利用、科学数据和文献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等五个领域,我司将组织遴选和申报当前粮食科技发展急需、符合专项定位要求且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项目,请你们结合行业急需和实际情况抓紧研究编写《项目建议书》的Word文件,于8月30日上午9点前报至我司科技处。我司组织研讨和专家评审后正式编制《项目申报书》,择优向科技部推荐。
联系人:闫汉书、谭本刚、张 雪
电话:010-63906906、63906972、63906935
E—mail:sci@chinagrain.gov.cn
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
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附件: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2004年度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4]252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将整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三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将2004年度申报工作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以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为重点,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文献、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共享和建设。
二、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组织直属单位,根据支持重点,进行项目及其预算申报,中央级转制院所可直接申报。
三、项目及其预算申报采取书面报送与网上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网上申报请从www.owlsoft.com.cn下载程序安装文件,书面报送材料(项目及其预算书一式10份)通过上述软件打印,确保书面材料与网上报送材料一致。
技术支持电话:010-84262924,84262651-10或11,传真转15;电子邮件:support@owlsoft.com.cn。
申报工作于2004年9月13日截止。
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二○○四年八月十日
附件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2004年度支持重点
附件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各领域申报工作联系表(略)
附件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申报书(略)
附件4.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经费预算书(略)
附件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2004年度支持重点
2004年,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整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三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按照平台建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信息化、网络化带动实物资源共享为工作重点,遴选科技发展急需且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予以优先支持。支持重点为以下七个领域14个方面:
1.国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建设
(1)国家实验研究基地
完善国家、部门、地方三个层次的实验室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国家实验研究基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和调整,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拓宽方向,凝聚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和合作交流,鼓励和倡导机制创新,为实验室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2)完善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利用信息化带动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在全国进一步推动协作共用工作发展,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社会共享;补充、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加强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试行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共建共享中心的运行补贴办法,促进共建共享中心的建立。
(3)加速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建设
通过增强功能和数据资源整合,建成由4站-25个应用结点组成的EOS-MODIS共享网。
开展多分辨率、先进雷达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共享平台试点建设,实现多光谱与先进雷达ENVISAT-ASAR数据和MODIS数据共享平台的有机结合;对卫星数据获取的设备进行改进和改造,增强国产化卫星数据接收设备的性能;建立和完善多光谱、先进雷达遥感数据共享服务的标准体系;利用国际先进的网点技术,实现遥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服务,逐步完善我国高效运行的遥感地面支撑系统;整合和完善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共享分发系统。
(4)国家野外观测台站
根据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急需以及实验站点的区域代表性、类型典型性,推动现有3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试点站)高效运行、规范管理;构建国家野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和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台站网络体系,提高实验观测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水平,加强资源共享建设,实现实验观测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5)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及计量、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研制高新技术产业化所急需的计量基标准,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发展中非常态、动态、连续测量的溯源问题;完善国家光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和国家量子电学基准体系;研制食品安全、农业、环境等领域急需的标准物质;建立以基准方法、基准物质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计量体系和检测方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计量基标准国际关键比对所需系统。
2.科学数据共享
(6)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继续整合相对集中的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林业和农业等行业科学数据;继续整合相对分散的医药卫生、海洋、国土资源等领域数据资源;继续加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及中国农村现代科技信息等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建设;加强数据共享的软环境的建设,构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抢救濒临失散的数据、记录,包括实验数据、野外调查数据、野外观测数据和国家各历史时期科学研究大项目所产生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和共享。
(7)技术标准制定和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建设
研究和制定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元数据标准、通用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开展科学数据共享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初步构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汇交平台。
3.自然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8)自然科技资源整合共享试点
继续开展植物种质资源、动物种质资源、人类遗传资源、生物标本、岩矿化石标本、实验材料、标准物质等资源的整合共享试点;以上述重点领域的现存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20万份种质资源、150万号标本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实现10万份种质资源、100万号标本的信息和实物共享;加强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和虚拟自然科技资源库服务功能的完善,扩大虚拟库资源装载数量。
(9)微生物资源库整合共享
对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学、兽医、药用、海洋等领域的5万株菌类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初步整理,建立技术规程和标准,对其中的3万株进行标准化整理、数字化描述和跨地区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和实物库,初步建立微生物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和实物共享;加强现有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享条件建设和试点运行。
(10)国家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库整合和共享
继续加强对啮齿类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选择有基础、运行机制良好的实验动物繁育供应基地,逐步建立起包括灵长类动物、犬、鸡、猪等的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源基地,解决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标准化动物的种源问题。
4.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
(11)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
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基础,继续增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建立跨系统跨地区跨学科的联机编目和联合目录系统、资源与服务集成揭示系统以及分布式的集成化学科信息门户体系。
继续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继续扩充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与服务范围。
5.网络科技环境建设
(12)科技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综合考虑平台建设中各类数字化科技资源的分布情况,实现信息和应用服务的集成,以信息共享逐步带动平台实物资源的共享;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协同科研环境建设,提供开展网络协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服务;进一步增加几种大型科学仪器远程操作、共享;选择部署高性能计算结点,形成网络科技环境的计算基础设施,并面向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开展全国科技系统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整合。
6.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
(13)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推广和交易平台,开展地方和部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转移中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能力建设。
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一批条件好的技术推广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加强集成配套能力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形成具有带动性和辐射能力的共性技术开发、推广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共性技术集成、配套和工程化能力。
在以产业集群形式形成区域经济特色的地区,选择若干具有能够提供共性服务的软件测试、CAD辅助设计、产品模具设计、材料及产品检测、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构成为区域服务的专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化基地、星火密集区,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环境和提高孵化能力,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化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7.技术标准体系
(14)科技基础技术标准的研究
开展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建立有较广泛应用范围的公益性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管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人类健康与食品安全,节能、节水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开展支撑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研究;我国优势出口产品的检测方法标准、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和我国优势产业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研究。